位于中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哈尔滨,是一座神秘又神奇的城市,它既是中国传统风貌的城市,但由于历史上有过俄国人和日本人的侵入居住,而留下了这两个国家的痕迹,其建筑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欧亚风格。
我曾经三次到过哈尔滨,哈尔滨就像巨大的魔方,每一次转动,都会出现不同的面貌,三次到哈尔滨,三次看到的景象似曾相识而又次次不同,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。
圣索菲亚教堂是俄国人留下的痕迹,它位于哈尔滨市内,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,通高53.35米,占地面积721平方米,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。1986年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;96年11月,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97年6月,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。
圣索菲亚教堂巍峨壮美,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,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,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,也是哈尔滨的十张名片之一。
公元1903年,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,沙俄军队也侵入了哈尔滨。1907年,圣索非亚教堂破土动工,当年落成。1923年9月27日,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,1932年,一座富丽堂皇,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。
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,精美绝伦。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,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,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,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,形成主从式的布局。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,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。正门顶部为钟楼,7座铜铸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,由敲钟人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。
圣索菲亚教堂历尽风雨,饱经风霜,文革时已是伤痕累累。为保护国家历史文物,一九九七年六月,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。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,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,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。每到夜晚,夜幕下的教堂放射出淡淡柔光,更显得神秘,平添了一份魅力。
冬天的索菲亚教堂更是分外精彩,皑皑白雪覆盖在它的屋顶、墙角和台阶上,别有一番韵味。零下30度的气温里拍摄它的照片十分艰难,我从黄昏一直拍摄到华灯初上,人都快冻僵了,但是乐在其中。现将部分照片在博客上发布,与大家分享寒冬中收获的喜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