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智者重贵的博客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

懷念吳東南先生

$
0
0

懷念吳東南先生

孫重貴

 

今天早上,微信朋友圈收到一條消息,吳東南先生於201812日在香港廣華醫院病逝,享年93歲。噩耗傳來,不勝哀痛。

在香港文壇,吳東南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,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作家、老詩人,他也是一位慈祥的長者,待人坦蕩真誠。

我和他的相識,也是一種緣分。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在香港作家聯會的活動中,我們就認識了,且時有交往。二十一世紀初,有一年貴陽市政府來香港招商,與一家香港公司簽定了一項投資四億元的協議書,用於改造貴陽市的道路基礎建設。當時,我是貴陽駐港的政協委員,特地去拜訪了這家公司的董事長,而吳東南先生恰好在這家公司擔任顧問,喜出望外後又加深瞭解。後來經我牽線搭橋,我們還一同去貴陽實地考察,進一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。

吳東南先生,筆名振火,1925年出生,福建省南靖縣人,廈門大學法律系畢業,漳州同鄉總會名譽會長。1947年參加革命,歷任南靖縣文教科長,漳州文聯文協主席,福建省漳州大學首任校長。離休後,1988年赴香港定居。榮獲共和國藝術家榮譽稱號,世界華人藝術領袖榮譽稱號,中國國學院大學特邀研究員,北京時代人文研究院終身院士。

擁有這麼多耀眼光環的吳老,卻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。吳老身體向來硬朗,思維敏銳,說話聲音洪亮,雖然年事已高,卻十分關注社會、關注香港、關注祖國。吳老有句格言:“人以正為貴,情以摯為真,以文寄志,以文抒情,是人生一件樂事。”

他把寫作看成一件樂事,所以不斷地寫作,豐富自己的快樂人生。如今他著作等身,著有十多部著作,如詩集《將軍的袋表》、《香港人之歌》、《中華崛起》、《吳東南短詩集》、《振火詩集》,散文集《山泉頌》、《振火隨筆》、《長城頌》、《楓葉園記》、《振火文集》,傳記文學《來到人間》等。翻開這些詩文集,無不受到吳老火熱地生活激情的感染,無不得到吳老厚重文化底蘊的薰陶。

上海著名評論家施建偉和汪義生先生讀了吳老的詩集《香港人之歌》之後,寫下了一篇評論文章: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》。文中寫到:“吳東南是位性情中人,他的詩洋溢著豪放的氣質和浪漫主義色彩,同時又充滿了強烈的現實感,詩的內涵不加裝飾,杜絕了誇張的雍容華貴,處處顯示出平實的作風,可見詩如其人。”

文中特別指出:“吳東南的詩的最大特點,就是感情充沛,他的詩都是取材於自己親歷的生活。他的《香港人之歌》之所以能打動人心,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,就在於筆下帶著質樸的真情,那噴湧不止的激情,那披肝瀝膽的探索與追求,那感人肺腑的靈魂自白,能陶冶人的情操,能淨化人的心靈,給人以美的享受。”

這篇文章對吳老的評價十分中肯、也十分精當,代表了廣大讀者對吳老作品的心聲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感情是詩歌的生命,古語說: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”,吳老的作品有一股熱辣辣的情感撲面而來,所以能夠感動人心,感動讀者。

吳老不僅自己在文學創作上身體力行,而且甘於扶持後輩,助人為樂。我在這方面就有著切身的體會。我和吳老相識20多年來,他一直對我十分關心,每次見面都問寒問暖,並且親自動筆為我的作品寫了多篇評論文章,對我進行鼓勵和引導。早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,我出版了本人的詩集《香港魂》,詩集中附錄的評論文章就有吳老的《喜讀孫重貴的遊吟詩》。他在文中寫到:“孫重貴的詩,重情,重理,重音韻,易讀,耐回味。讀他的詩,感到很輕鬆、很自然,令人隨讀者而入其境,餘味無窮。”他這種熱心呵護的勉勵,令我十分感動。

2015年,他又寫了一篇文章《大題入手 細吟英雄》,評價我的散文詩。他在文中指出:孫重貴的散文詩是很有分量的,由於他視野開闊,取材磅礴,用筆細膩,準確、大膽,常以歷史的重大事件、重量級人物入筆,小心翼翼拉開歷史亮麗視窗,運用他具備的歷史唯物史觀,把歷史舞臺上的風雲人物一一細雕、評述得失成敗,有情有理地展現出來。”他以一位飽經歷史風雲變幻的過來人所作的淳淳善誘的點評,令我受益匪淺,茅塞頓開。

吳老還有一句格言:“寬容是愛的必要條件,愛是恒久忍耐和藹仁愛;愛,不嫉妒,不吹噓,不張狂,凡事包涵,凡事忍耐。”在吳老的身上,表現出來的和藹仁愛,表現出來的寬容包涵,體現了他的人格魅力。

香港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大都市,生活在這裡的香港人,更加需要加強團結、同舟共濟,創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。吳老常常說:我要盡我的綿薄之力,為家鄉,為香港,為社會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吳老識大體、顧大局的赤子之心,令人讚賞。

吳老有一首詩,叫《太平山贊》。詩中寫到:“太平山,香港的龍脊骨/不倒的門神,勇敢的象徵/古代,它和苦難漁夫共度風風雨雨/近代,它頂住海賊強盜的炮火洗禮/它為歷史光榮寫下了悲歌壯曲/從不摧眉折腰,奴顏俯首/就像八達嶺的長城,泰安的泰山/常年保持著無比的莊嚴和巍峨······”。這首詩表達了吳老對香港的標誌——太平山的崇尚和敬仰,也表達了他對香港風雲際會的歷史的感歎與清醒。

我認為,這首詩也是他本人的一個寫照。吳老今年93歲了,從民國走到新時代,風風雨雨近一個世紀,閱盡人間世事無數,他的人生承載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。出於對吳老的尊重,我們都親切地叫他吳校長,他也實至名歸是我們香港文壇的吳校長。昨天,吳老雖然永遠離開了我們,但哲人其萎,風範長存。吳老,願您一路走好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8.1.3

 


 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7

Trending Artic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