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乡愁》作者、著名文学家余光中去世 享年90岁
资料图:台湾中山大学10月26日为余光中(右二)预祝九十大寿,由妻子范我存(右一)陪同出席 中央社
大公网12月14日讯 综合台湾东森新闻、联合新闻网报道,著名文学家、诗人、散文家余光中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,14日在台湾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逝世,享年90岁。
此前,据中通社报道,受冷空气影响,台湾各地气温骤降,台湾中山大学12月12日表示,外文系荣誉退休教授、诗人余光中住院疗养。14日早晨,余光中因病去世。
今年10月,余光中庆祝90大寿,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“再至汝阴”抒发心情,“黄栗留鸣桑椹美,紫樱桃熟麦风凉。朱轮昔愧无遗爱,白首重来似故乡”。10月26日,由台湾中山大学为余光中举办的、预祝九十大寿的庆生会,成了他最后在镜头前的身影。
被誉为文坛的“璀璨五彩笔”
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,祖籍福建永春。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,故也自称“江南人”。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,1950年赴台,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。这位许多作品选入两岸教科书的文坛巨匠被誉为“璀璨五彩笔”。
1952年,余光中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。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( LOWA )艺术硕士。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、台湾师范大学、台湾大学、台湾政治大学。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,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。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。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。1985年起,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,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。
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年,使他和香港结下不解之缘,曾发表作品《香港结》:“十年打一个香港结/用长长的海岸做丝线/左盘右转/编成了萦回的港湾……”
图为2015年11月8日,余光中与来宾一同参观文学馆。当日,余光中文学馆在福建永春举行开馆仪式。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(资料图)
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、散文、评论、翻译,自称为自己写作的“四度空间”。他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,涉猎广泛,被誉为文坛的“璀璨五彩笔”。其文学生涯悠远、辽阔、深沉,为当代诗坛健将、散文重镇、著名批评家、优秀翻译家。出版诗集等共40余种。代表作有《乡愁》、《白玉苦瓜》、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》等。
与妻结婚61年 历经战乱 相知相惜互信互补
据中新网引述台媒报道,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,去年庆祝钻石婚,两人相知相惜,互信互补。诗人对美满婚姻的心得为:家是讲情的地方,不是讲理的地方,夫妻相处是靠妥协。
联合新闻网的报道称,范我存小名“咪咪”,是余光中的远房表妹,两人相识超过七十年。结婚61年,夫妻几乎没吵过什么架。范我存曾表示,因为彼此的兴趣、价值观差不多。两人都是童年逃难,历经战乱。也许是经历过那一代日子,对很多东西都比较珍惜。
余光中曾表示,结婚的理想是追求幸福,是妥协的艺术,各让一步。夫妻曾为十几对新人福证,他总会准备一本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喜剧中译本“理想丈夫”,勉新人相互体谅,白头偕老。
诗歌《乡愁》抒发两岸情 被广为传颂
《乡愁》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,游弋于海外回归祖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。诗歌表达对故乡,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。多年来,该诗作在全球华人心中引发强烈共鸣。
余光中的一生处于奔波和迁徙之中,经历了太多与亲人的聚散离合。1971年,20多年没有回过祖国大陆的余光中思乡心切,在位于台北市厦门街的旧居写下《乡愁》这首诗。
据了解,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,雷佳演唱了由诗歌改编的歌曲《乡愁》。
《乡愁》
——余光中
小时候
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
我在这头
母亲在那头
长大后
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
我在这头
新娘在那头
后来啊
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
我在外头
母亲在里头
而现在
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
我在这头
大陆在那头
1972.1.21
关注大公网《晨读香江》公众号
